德国大选落幕 联盟党胜选
- Jx L
- 3月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德国第21届联邦议院选举尘埃落定,选举结果显示,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以28.6%的得票率领先,但未能获得单独执政的绝对多数席位。这意味着,联盟党领导人、总理候选人弗里德里希·默茨在未来几周将面临艰难的组阁谈判,以确保德国政府的稳定运作。
根据德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联盟党以28.6%的得票率排名第一,而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则以20.8%的支持率跃升为第二大党,尽管仍面临广泛的政治孤立。现任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仅获得16.4%的选票,创下该党历史上的最差表现。绿党以11.6%的支持率位列第四,而左翼党得票率为8.8%,排名第五。另一方面,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和自由民主党未能跨过5%的议会入门门槛,可能无缘本届联邦议院。
尽管联盟党胜出,但得票率远不足以支撑单独执政。同时,由于各主要政党明确排除了与德国选择党的合作可能性,联盟党在组阁时的选择受到很大限制。目前来看,联盟党可能的执政伙伴包括社民党和绿党。
默茨在选举结束后表示,希望尽快完成组阁,以确保德国重回稳定高效的治理轨道。由于瓦盟和自民党可能未能进入议会,其分流的选票将不会计入联邦议院席位计算。因此,联盟党与社民党联合执政的“黑红联盟”有望在议会占据多数席位。相比于三党联合,这种模式被认为是维护德国政治稳定的更优解。前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红绿灯联盟”在过去几年的执政过程中,由于内部政策分歧严重,导致政府效率低下,最终社民党的支持率大幅下滑。

图片来源:海外网
然而,尽管“黑红联盟”具有一定可行性,社民党是否愿意再次与联盟党联合执政仍存疑。此外,联盟党、社民党与绿党联合组阁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尽管这可能意味着更加复杂的谈判过程和更大的政策妥协。
无论最终形成何种联合政府,默茨都将面临一系列棘手的政策难题,涉及财政政策、能源转型以及跨大西洋关系等关键领域。
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政府的结构性赤字不得超过GDP的0.35%,而各州政府也被禁止举债。这一“债务刹车”政策在过去几年引发了广泛争议,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和能源危机后,政府资金受限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联盟党坚持财政纪律,主张通过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和减少公共行政开支来“节流”,以确保国家财政稳健。而社民党和绿党则呼吁改革“债务刹车”机制,允许政府增加投资,以推动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社民党提出设立“德国基金”并推行“德国制造”补贴计划,以增加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的投资。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德国在短时间内削减了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导致能源价格飙升,加剧了工业企业的运营压力。德国经济连续两年萎缩,预计未来3至5年仍难以摆脱低迷状态。面对高能源成本,德国企业竞争力下降,不少制造业企业考虑外迁。在能源政策上,绿党坚持激进转型,主张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即便这意味着短期内可能影响工业生产成本。而联盟党则主张更加稳健的能源政策,支持延长核电站运行,并建议在德国具备完善替代方案的前提下再逐步淘汰煤炭发电。社民党则试图在环保和社会公平之间取得平衡,提出针对低收入家庭的能源补贴政策。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欧洲对美俄可能绕开欧盟进行“越顶外交”的担忧加剧。德国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需要尽快明确自身在跨大西洋联盟中的角色定位。默茨主张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加强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合作,以推动欧洲防务自主。而社民党倾向于在北约框架内加强欧洲的军事能力,认为这将有助于维护跨大西洋联盟的稳定性。德国在新政府成立后,将面临重新调整欧美关系的挑战。
此次德国大选结果反映出传统政党支持率下降,极右翼势力崛起,以及选民对现有执政联盟的不满。默茨及其潜在的执政伙伴们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经济衰退、能源危机、财政紧缩以及欧美关系重构等多重挑战。组阁谈判的结果不仅决定德国未来数年的政治走向,也将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和安全格局。在全球政治动荡加剧的背景下,德国需要在维护稳定的同时,推动必要的改革,以确保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新政府最终将如何组建,仍需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持续观察。无论是联盟党与社民党的“黑红联盟”,还是包含绿党的三党联合政府,都需要在政策上寻求最大程度的共识,以确保德国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