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全球关税战引爆“经济大地震” 多国反击特朗普新政
- Jx L
- 4月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5年4月2日,据美媒报道,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高调宣布启动“新一轮对等关税”,对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消息一出,全球市场应声剧震,股指连日暴跌,主要经济体迅速做出回应,中国与加拿大率先实施报复性关税,欧盟、印度、墨西哥等国家亦相继表态将采取反制措施。一场可能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风暴正在形成。

特朗普此次关税政策范围空前,涉及对象不仅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主要经济体,还波及十余个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在亚洲,柬埔寨被加征49%关税,越南46%,斯里兰卡44%,孟加拉国37%,泰国36%,台湾和印度尼西亚各为32%,巴基斯坦29%,印度26%,韩国25%,日本24%。欧洲国家中,瑞士被征收31%,欧盟整体被加征25%。在非洲,南非被征收30%。传统盟友亦未能幸免,加拿大汽车产品被征收25%的高额关税,澳大利亚出口至美国的牛肉、羊肉、山羊肉则统一被征收10%的进口税。
面对美国的挑衅行为,中国迅速做出反应,宣布自4月10日起,对所有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与美方税率持平。同时,中国对美国的稀土进口实施限制,并暂停从部分美国禽类企业进口产品,理由是出于公共卫生考虑。此外,中国政府已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指责美方关税措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破坏全球自由贸易秩序。中国商务部表示,此举是针对美国单方面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必要反制,目的是捍卫国家利益与全球贸易公平原则。
加拿大也快速发起反制,总理马克·卡尼宣布将对不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标准的美国汽车产品征收25%的报复性关税。预计该政策每年将为加拿大带来约80亿加元收入,所有收入将用于补贴因贸易战而失业的工人以及受损企业。卡尼在声明中强调,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已对全球制造业构成严重威胁,加拿大必须坚决应对。新税一出,加拿大国内汽车产业受到沉重打击,安大略省温莎市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宣布从4月7日起关闭装配厂两周,预计将有4500名工人停工。截至目前,已有6000名员工收到裁员通知。业内专家指出,这只是更大危机的开始,北美汽车供应链或将面临系统性瘫痪。
澳大利亚则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表示,尽管美国的行为并非友好,但澳洲将通过《澳美自由贸易协定》中设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处理此事,而非采取对等关税报复。阿尔巴尼斯政府同时启动多项措施,扶持本地出口商开拓亚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澳洲政府认为,与其陷入关税报复泥潭,不如通过多边合作方式保障国家长远利益。这种冷静务实的态度,也在国内外赢得不少正面评价。
欧盟方面,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正在拟定新一轮针对美国的反制清单,涵盖农业、航空、能源等多个领域。墨西哥与印度也分别表态称,将视美国态度采取对等关税措施,有国家甚至建议成立“多边反制联盟”,集体应对美国的单边行动。
随着贸易冲突不断升级,全球市场反应剧烈。美股连续两日重挫,道琼斯指数两日累计下跌超过1500点,标普500指数单日下跌2.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暴跌3%。欧洲与亚洲股市亦普遍下挫,市场避险情绪快速升温。尽管美国最新公布的就业数据优于市场预期,仍难挽颓势。
美国联邦储备主席杰罗姆·鲍威尔于4月3日早间发表讲话,明确指出关税措施将推高国内物价,削弱消费支出,加剧失业风险,并可能对美国经济增长构成持续拖累。他表示,联储目前暂不考虑立即采取货币政策调整,但若局势恶化,将不得不重新评估降息路径。华尔街部分分析师预计,年内美联储可能被迫超出原定的两次降息计划,实施更大幅度的货币宽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出罕见警告称,全球贸易战若全面爆发,全球GDP可能减少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将承担其中的4300亿损失,平均每户美国家庭年收入可能减少3400美元。IMF呼吁各国放下政治对抗,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避免贸易摩擦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市场动荡之际,特朗普却表现得十分轻松。当天下午他照常前往高尔夫球场,并在自创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文坚称:“我的政策永不改变!中国正在玩错招。”他还喊话美联储应立即降息,声称“通胀下降,能源走低,经济大胜已现,降息正当其时。”但此番言论并未平息市场忧虑,反而引发更多质疑。
美国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和媒体批评特朗普政府罔顾事实、罔顾后果,将整个国家推入可能无法控制的经济泥淖。一些评论指出,特朗普以为自己是在“打一场贸易仗”,却可能演变成“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灾难。
目前,全球正处于疫后复苏的关键节点,任何形式的贸易战都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经济恢复基础。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各国应重启谈判机制,以理性、合作的方式处理分歧,确保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然而,在特朗普强硬立场、美联储谨慎观望、多国反制举措全面启动的多重压力下,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大地震”恐怕已难以避免。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