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美日欧韩达成贸易协议 高额关税危机暂缓
- Jx L
- 8月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宣布,美国已分别与日本、韩国以及欧盟达成框架性贸易协议,成功避免原定于8月1日开始实施的高额关税。这一系列协议不仅使相关国家得以继续以较低的税率向美国出口核心商品,也体现出特朗普政府推动“互惠关税”政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根据公开内容,日本、韩国和欧盟出口至美国的主要商品将适用于15%的统一关税税率,其中日本部分商品税率上限则被设定为25%。作为回报,这些国家普遍承诺将向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并大幅增加对美国产品的采购,涉及农业、能源、科技等多个关键领域。
在一度濒临贸易对抗升级的紧张背景下,日美协议的达成被视为突破性进展。此前,美国曾威胁对日本汽车、自行车及电子零部件等关键出口商品征收高达25%的关税,令日本政府与产业界高度警惕。经过数轮紧密磋商,双方最终同意大多数商品以15%的统一税率继续出口美国市场,从而避免严重冲击日本出口型企业的稳定运营。日本方面还承诺将在未来几年内向美国投资超过5500亿美元,包括扩建美国本土汽车组装厂与半导体制造设施,同时也将大规模采购美方农产品和航空器设备。尽管目前协议尚未公布全部执行细节,但这一初步框架已在日本国内引发积极反响,被认为有助于维护日本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地位。
与此同时,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谈判也在7月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围绕汽车、制药、工业机械与清洁能源设备等核心出口领域达成共识,同样同意以15%的统一税率进行关税安排。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专程前往苏格兰,与特朗普进行面对面磋商,并预定将在8月1日前签署最终文本。据悉,欧盟将向美方承诺追加数百亿美元投资,特别是在绿色氢能、液化天然气进口与碳捕捉等领域。此次谈判还体现出欧盟在面对全球供应链动荡与区域保护主义升温情况下,寻求务实合作的外交姿态。尽管部分欧盟成员国对让步幅度仍存保留,但整体判断认为,协议有助于避免美欧之间出现关税恶性循环,稳定跨大西洋经贸关系。
韩国方面的谈判节奏则更为紧迫和复杂。自今年4月起,韩美两国通过“2+2”部长级机制展开密集磋商,内容涵盖关税减免、非关税壁垒、金融政策协调以及战略投资合作等广泛议题。最终,韩国政府于7月底宣布与美方正式达成框架性协议,美国将把原计划对韩征收的25%关税降至15%。作为回应,韩国承诺未来五年内向美国投资约3500亿美元,并采购总额达1000亿美元的美国产能源资源,包括液化天然气与页岩油。同时,协议中还包括推进数字贸易规则互认和环保产品原产地标签机制,以降低中长期贸易摩擦。
虽然这些协议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但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短线波动。韩国主要汽车制造商如现代与起亚的股价在协议公布后一度下跌4%至6%,反映出市场对协议执行细节尚不明晰的担忧。不过,韩国汽车产业协会则对该协议表示欢迎,认为其保障了韩国企业对美国市场的长期准入,有利于中长期经营布局。现代汽车也表示将继续推进其在美国佐治亚州的大型工厂建设计划,并配合美方绿色汽车政策进行新能源车项目投资。

从美国政府角度来看,这一系列贸易协议的签署,表明“关税压力换合作让步”的策略正取得实际成效。虽然15%至25%的税率低于特朗普早前提出的“世界关税”构想(15%-20%适用于未达成协议国家),但足以作为强硬谈判的工具,迫使各国在经济利益面前做出让步。白宫经济顾问团队普遍认为,这种灵活可调整的双边协议形式,有助于美国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带动本土制造业回流,并为长期稳定就业创造条件。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正试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贸易重构体系,逐步取代传统多边贸易协定框架。
不过,针对这种“交易型外交”模式,也有不少学者与政策专家表达质疑。他们指出,这类协议多为框架性质,具体投资落实与关税调节机制缺乏明确监督条款,存在“政治承诺多于法律约束”的潜在风险。同时,高额投资承诺对于出口国财政压力不小,也容易引发企业界对政策稳定性与经济自主性的担忧。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就曾警告政府,需确保协议内容符合产业利益与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避免过度迎合美方而失去谈判主导权。
随着8月1日美国关税新政正式生效日期临近,未与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正面临更大压力。印度因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而遭到美国制裁威胁,面临最高25%的关税与进一步外交惩罚。而加拿大与墨西哥,虽然与美国有长期自由贸易协定(USMCA)支撑,但近期也在数字服务税、原产地认定等问题上与华盛顿发生摩擦,谈判陷入僵局。未来几周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格局将进入更加复杂且高强度的博弈阶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