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投资达5748亿元 “一带一路”合作增长强劲
- Jx L
- 8月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北京讯】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投资与贸易继续在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展现出一定韧性与活力,但也面临来自外部政治风险、区域安全、产业链博弈等多方面的挑战。商务部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至6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748.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1%;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小幅增长,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和承包工程项目则保持较快上升势头。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50个国家和地区的688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达518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6%。其中,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尤为突出,达135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此外,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5612.1亿元,同比增长9.3%;新签合同额更达到9331.9亿元,同比增长13.7%。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结构性调整趋势,即从全面扩张转向聚焦高质量合作与重点区域深化。
劳务合作方面,2025年上半年中国共向境外派出劳务人员21.5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5万人;截至6月底,在外劳务人员总数达59.6万人,继续为全球基建与服务业提供人力支撑。
与此同时,全球经贸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持续推动“供应链安全”战略,强化地缘政治干预。2025年上半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主导的新一轮关税改革加速推进,重构贸易伙伴结构与全球生产网络。多项双边协议嵌入高强度投资承诺与产业规则,形成分级化、歧视性的新型贸易秩序。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对美出口持续承压,但对非美市场表现稳健。
根据最新发布的外贸数据,2025年6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5356亿美元,同比增长3.9%,略高于市场平均预期。其中出口增长5.8%,进口增长1.1%。分区域看,中国对东盟出口582.3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对中国香港出口增长18.0%,成为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而对美国出口则继续下降,降幅为16.1%。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占比达17.9%,高于欧盟的15.1%和美国的11.7%。
上半年中国整体贸易顺差达5859.4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其中,对东盟顺差增长35.4%、对非洲增长72.3%、对拉丁美洲增长174.2%、对中东欧增长18.4%。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国“出口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非美市场成为稳定外贸基本盘的重要支柱。
商品结构方面,出口商品继续保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趋势。2025年6月,“集成电路”以172.2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居首,同比增长24.4%;“电动载人汽车”则以71%的年增长率成为最快增长的单项商品,出口额达50.9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外贸展望方面,多模型预测均显示7月进出口将继续温和增长。ETS模型预测进出口增长5.6%,出口增长9.3%;Prophet模型预测出口增长达10%。这为下半年稳定贸易提供信心。
然而,风险依然存在。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方面,中国主导的稀土、石墨等面临美日印澳等国联合构建替代体系的压力。例如,美国对中国石墨加征93.5%反倾销税,严重压缩出口利润空间。同时,美国对无人机、多晶硅产品启动新一轮232调查,加剧技术封锁与贸易壁垒。
国内方面,部分行业亦面临结构性调整压力。光伏行业因产能过剩与低价竞争导致利润压缩,工信部已启动治理无序扩张的专项行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虽出口强劲,但因欧美反补贴政策及市场准入门槛,仍面临利润率下降与海外拓展放缓等问题。
尽管挑战严峻,中国外贸依然具备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多重机遇。一是与新兴市场的贸易与投资联系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提供了坚实平台,“数字南方”计划、“绿色丝路”等项目增强了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互信与互利基础。二是高附加值产业快速成长,尤其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的出口潜力不断释放。三是制度型开放提速,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综合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外投资与贸易在全球经济复杂演变的背景下,表现出强韧的应对能力与深远的战略调整趋势。未来,面对全球贸易阵营化趋势加剧、新产业政策分裂及非关税壁垒增多的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开放和多边合作,巩固和扩大自身在全球贸易与投资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