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逝世 科学巨匠谢幕百年传奇人生

  • 作家相片: Jx L
    Jx L
  • 12分钟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年10月19日,北京消息——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3岁。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杨振宁的离世标志着一个伟大科学时代的谢幕。他的名字与“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场论”并列,被载入现代物理学史册,也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科学记忆中。


清华大学在讣告中高度评价杨振宁“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称他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著名数学家。家庭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他早年便立下志向:“有一天,我会取得诺贝尔奖。”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父亲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那时的联合大学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青年学生,李政道也是其中之一。战争的困顿与学术的理想交织,为他日后的科研生涯埋下了信念的种子。


1945年,杨振宁赴美深造,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此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并在35岁时迎来人生高峰。1956年,他与好友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对称定律。这一革命性发现次年为两人赢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使杨振宁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他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与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不仅揭示了宇宙中基本相互作用的对称性原理,也在数学领域引发深远影响。美国《科学家》杂志称,这一成果“重塑了现代物理与数学的结构”。


杨振宁在美国学术界长期任职,曾加入美国国籍,并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他成为首批访问中国大陆的科学家之一,从此与祖国的学术往来密不可分。他多次回国讲学,协助重建中国理论物理研究体系。1986年,他推动在南开大学成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为中国培养了一代青年物理学者,被誉为中美科学交流的重要桥梁。

tu p
tu p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他曾在公开场合动情地说:“父亲到临终都没原谅我离开中国,如今我终于回家。”这句朴实的话语,浓缩了他对祖国最深沉的情感。此后,他定居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成为中国基础科学领域的精神象征。


杨振宁不仅是物理学大师,也是一位兼具哲思与人文情怀的学者。他推崇“科学的美感”,认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应当既符合逻辑又富于优雅。他在清华大学多次演讲时指出,“科学与艺术在创造力上有相通之处,都是人类对真理和美的追求”。他的学识与气度,使他成为年轻学者心目中的榜样。


在个人生活方面,杨振宁1950年与国民党名将杜聿明之女杜致礼结婚,育有三名子女。2003年杜致礼病逝。2005年,82岁的杨振宁与时年28岁的研究生翁帆结婚,虽曾引发社会热议,但两人多年来相互陪伴,生活平静。他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坦言:“人生的意义不止在科学,也在于珍惜当下。”


杨振宁一生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香港特区金紫荆星章等。他的学术成果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物理课堂被反复引用和讨论。清华大学表示,将为杨振宁举行追思活动,以纪念这位对人类科学事业和中国教育贡献卓著的学术巨匠。


杨振宁曾说:“科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而我,只是走了其中的一段。”如今,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家走完了他漫长而光辉的一生。他用103年的时间,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坚守与信念,也为后人留下了永不熄灭的思想火种。


他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当人类回望历史,总有人因为理想与信念而发光。”如今,杨振宁已化作那道光,照耀着后人继续前行的道路。

留言


Never Miss a Post. Subscribe Now!

Thanks for submitting!

I'm a paragraph. Click here to add your own text and edit me. It's easy.

© 2035 by Kathy Schulders.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 Grey Twitter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