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重磅发文 剑指形式主义顽疾为基层松绑
- Jx L
- 8月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北京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切实将“为基层松绑减负”落到实处,为干部赋能、为治理提效。
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不仅加重基层负担,更严重影响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落地实施,破坏党群关系,削弱群众对政策的获得感。《若干规定》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央整治形式主义、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进入制度化、常态化阶段。
《若干规定》从制度机制层面作出多项明确规定,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痼疾问题,包括会议过多、文件冗杂、检查泛滥、材料造假等形式主义表现。文件强调,要从源头上压减不必要的会议、简报、报表和APP填报任务,严禁“以留痕替代实绩”“以材料拼凑代替实际工作”,切实释放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把工作重心还原到服务群众、推动落实的第一线。
中央明确指出,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环节,是党中央方针政策能否真正“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关键环节。然而,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和部门片面追求“痕迹管理”,将考核与材料挂钩,将落实等同于“有图有数据”,导致基层陷入“填表应付、材料作战”的怪圈,严重挤压了真正做事、服务群众的空间。这种现象不仅误导工作导向,也极大地消耗了基层干部的干劲。
通知强调,整治形式主义必须统筹推进“减负”与“赋能”。一方面要坚决压减“无效事务”,防止新形式主义以“数字政绩”“系统打卡”“线上督办”的方式卷土重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培训、政策支持、资源下沉等方式,真正提升基层干部能力,让他们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实践、有平台落实。要通过治理机制改革,释放治理效能,为基层提供“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环境。
为了确保《若干规定》有效实施,通知还明确了责任落实机制。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将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各中央单位和各省级党委政府要将“减负”纳入日常工作安排之中,真正压实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必须履行好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纪检监察机关也将强化对形式主义问题的监督执纪问责,对发现的典型问题严肃处理,形成震慑。

据了解,自2019年中央首次明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以来,各地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式主义问题依然存在反弹回潮的风险。一些单位将“减负”简单等同于减少任务,忽视了基层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执行能力,甚至通过“换壳”“转型”方式制造新的负担。《若干规定》的出台,正是在总结经验、回应问题、推动治理深层变革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堵塞制度漏洞,确保基层干部将更多精力用于抓实干、抓落实。
专家指出,治理形式主义的关键,不仅是清理“表面负担”,更在于转变工作思维和政绩观念。“唯表格论英雄”“凭痕迹评优劣”的观念必须彻底扭转,形成以群众满意度和工作实效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央此轮改革释放出强烈信号:治理体系将进一步回归本源,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中国正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任务繁重、节奏加快。减负不等于减责,规范不代表懈怠。通过本轮《若干规定》的贯彻实施,不仅有望释放基层创造力,也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正如通知所强调的:“要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发展,把全部心思和力量用在服务群众上。”
《若干规定》全文已由新华社公布,广大党员干部与社会公众可通过官方平台查阅。此次中央再次聚焦基层减负,展现出对干部冷暖的深切关怀,也折射出中国治理体系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进步方向。未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在制度的围堵下失去生存空间,基层也将真正获得“轻装上阵”的制度保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