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力推动绿色发展 助力世界可持续未来
- Jx L
- 5天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绿色发展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与战略方向。在新征程上,中国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这不仅是对多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更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的主动担当。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支撑、彼此成就。”当前,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发展与保护,聚焦主要矛盾、抓好贯彻落实,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这一战略既体现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工业领域,超低排放改造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以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为例,厂区道路洁净,绿植葱郁,蓝天常驻,环保监测设备分布其间,宛如一座现代化生态园区。作为全国首家通过超低排放评估监测的钢铁企业,迁安钢铁在全球同行中率先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凭借优异的绿色指标赢得了多家国际知名车企的合作。事实证明,绿色升级不仅降低了污染排放,还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水环境治理方面,太浦河的转变生动诠释了区域协同治理的力量。作为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太浦河贯通江苏、浙江和上海。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地建立了“联合河长制”,形成跨省党建生态圈,合力整治入河排污口、治理黑臭水体、建设美丽河湖。如今,太浦河两岸水清岸绿,20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当地村民实现了“出门见绿、推窗见河、家门口就业”的生活愿景。太浦河已从昔日的污染河变为江浙沪三地的“幸福河”,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典范。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故事令人动容。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被称为“生命禁区”,却孕育着丰富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多年来,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年复一年地坚守荒原,守护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在全社会的支持与保护下,藏羚羊种群数量显著恢复,这不仅是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生动案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

能源转型同样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草原上,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风机叶片在天际间缓缓转动。这座曾因“羊煤土气”闻名的资源型城市,如今正加快迈向“绿色零碳新城”。在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等项目带动下,当地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色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黄润秋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既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国家的战略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从工厂车间到广袤农田,从城市街巷到乡村田野,从政府部门到普通家庭,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在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不仅为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也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能源转型等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守护共同的地球家园。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已从顶层设计走向基层实践,并深入人心。无论是工业绿色转型带来的蓝天白云,还是水环境治理后的清水绿岸,无论是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还是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落地,这些成就都在昭示着中国正走在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化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效应,让更多的绿水青山成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版图上,中国的绿色故事将继续书写下去,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贡献持久力量。绿色,不仅是发展的底色,更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亮丽名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