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20个城市更新 总额超200亿元
- Jx L
- 6月1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中国媒体讯】2025年6月4日,财政部正式公示了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的评审结果,北京、广州、天津、长沙、郑州、厦门、海口、乌鲁木齐等20个城市成功入围,将获得中央财政总额超过200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用于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这项政策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迈出关键一步,也反映出国家对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功能、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
根据财政部的安排,此次城市更新行动按照区域划分补助额度,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和直辖市不超过12亿元,资金将根据各地推进工作进度分年拨付到位。这种因地制宜、差异化支持的模式有助于推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改造成效。
本次入围的20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涵盖了经济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和民族地区,既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包括芜湖、宜宾、西宁等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是,随着城市空间扩张趋于饱和,原有基础设施老化、功能不完善、民生保障不充分、环境承载力下降,亟需通过城市更新行动进行系统性修复与优化。
此次城市更新行动的财政支持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典型样板项目建设,二是机制体系建设。在样板项目方面,财政资金将重点支持城市地下供排水、燃气、供热等管网系统的更新改造,推动老旧片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全覆盖,实施“厂网一体”的协同建设模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此外,还将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类系统、机械停车场、危旧桥梁等市政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对于广大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改善方面,财政资金将支持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开放绿地等既有区域的综合提升,不仅注重基本功能的完善,也鼓励将旅游、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元素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
在机制建设方面,中央财政要求各地探索建立长期有效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储备和生成机制,推动形成动态滚动的更新项目库;二是资金安排和筹措机制,鼓励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资金结构;三是用地保障和审批机制,简化相关审批流程,加快项目落地实施。这些机制的建立对于推动城市更新从试点示范向常态化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财政部此次采取的是“以奖代补”的方式,既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更新行动,又对推进效果进行动态监管。资金分阶段、分年度下达,要求地方根据项目推进进度申报资金计划,并进行验收评估,形成“干一批、补一批”的激励机制。此举既防止了“一刀切”的资源浪费,也有助于推动各城市在实践中探索各具特色的更新模式。

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看,城市更新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更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通过集中改造老旧区域、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也有助于释放城市空间、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内需潜力。在房地产市场整体降温、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城市更新行动也将成为稳投资、稳就业、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分析人士认为,城市更新行动还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紧迫性。在我国进入城市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原有的粗放式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新建新区相比,更新改造不仅能节约土地资源,更有利于保持城市文化脉络和社区结构的延续,实现人口、产业、功能的再平衡。在应对老龄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上,城市更新也为解决这些顽疾提供了现实路径。
本次财政部重磅出台城市更新行动计划,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未来城市的发展将更加重视可持续性、生态化和人本导向。从补助资金的投向来看,涵盖了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系统,也涵盖了垃圾分类、绿地共享等绿色发展内容,显示出“以人为本”和“绿色城市”理念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
在未来几年中,这20个入选城市将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的样板区域。随着资金的逐步到位和机制的不断健全,更新行动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绿色建筑、智能建造、节能设备、文旅设计等多个新兴产业,将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也需要警惕更新行动中的形式主义、短期效应和居民安置不到位等问题,确保更新真正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
中央财政主导的这场城市更新行动,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国家战略,其推进速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态与社会结构。只有把更新工作落到实处、做出实效,才能真正让广大居民共享高质量城市发展成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