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确定本月在瑞典举行新一轮商贸谈判磋商
- Jx L
- 7月2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年7月斯德哥尔摩讯】中美双方已正式确定于本月27日至3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新一轮高级别经贸磋商。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将率团出席,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等官员就延长“90天关税停火协议”及多项结构性议题展开深入会谈。这轮会谈被认为是中美贸易关系近期最重要的拐点,成败将直接影响8月之后的全球市场走向。
今年5月,双方在日内瓦达成临时性关税暂停协议,随后于6月在伦敦进行了第二轮框架性磋商,围绕稀土出口、出口管制、贸易结构等问题取得初步进展。然而这些共识尚未细化为具备执行力的协议文本,因此,斯德哥尔摩谈判成为落实框架、延长协议的关键步骤。
当前的“停火协议”将于8月12日到期。若双方未能在本次会谈中就延期达成一致,美国将可能恢复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中国也或将重启对美商品的报复性税率,双方贸易摩擦将再次升级。因此,“延长协议有效期”被列为本轮磋商的首要任务。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对谈判保持审慎乐观,希望能与中方达成“具约束性”的时间延展协议,并同时推动解决其他争议。

稀土出口与出口管制是另一项重点议题。中方此前承诺将加快审批流程,但美方希望在审批标准、时限、可追溯性方面获得更多明确承诺,确保关键原材料如稀土元素的稳定供应。此外,双方还就“高科技出口与国家安全边界”存在重大分歧,中方呼吁美方减少将商业问题泛安全化的做法。
能源采购议题首次被明确纳入谈判范围。美方关注中国是否通过第三方渠道扩大从俄罗斯与伊朗进口石油,认为这可能削弱西方对上述国家的制裁效果。美方希望中方就进口来源与交易结构提供更多透明度。对此,中方回应称,能源采购是企业自主决策,政治化干预无助于贸易互信。
这轮谈判也具有显著的国内政治背景。美国正临近中期选举,拜登政府在维稳经济和遏制通胀方面压力加大,亟需稳定对华贸易关系;中国方面则正全力提振出口与制造业,寻求外部环境的确定性。尽管如此,谈判阻力依然存在,美国内部保守派对与中国缓和持反对意见,而中国也对美方在高科技领域的持续限制表达不满。
尽管各方分歧仍存,但中美近期均释放出积极信号。中国暂停对部分美国企业的反垄断调查被解读为缓和姿态,美方则表态“有意推动协议落地”。金融市场对此轮谈判反应正面,亚太主要股指和人民币汇率均出现回升迹象。
总的来看,斯德哥尔摩谈判将是检验中美是否有能力将“原则框架”落实为“制度安排”的关键节点。如果此次会谈能够在延期关税暂停、细化稀土出口机制等方面取得成果,将为下半年中美关系释放稳定信号;反之,若谈判破裂,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战阴影,冲击全球市场信心。在当前地缘与经济风险交织的背景下,斯德哥尔摩能否成为对话突破口,全球正在密切关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