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会议
- Jx L
- 2024年11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4年11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昆明出席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本次会议汇集了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的政府首脑以及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旨在深化区域合作、共促发展,彰显了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紧密伙伴关系。李强在会议中强调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的重要性,称其为促进区域内国家共商发展、紧密协作的重要平台。他指出,当前全球局势动荡,各国面临新的挑战,湄公河国家和中国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应加强团结,深化合作,以促进共同发展和区域稳定。

李强表示,湄公河区域拥有丰富的经济互补优势,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六国应携手前行,为区域和平、稳定和繁荣贡献力量。会议期间,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深化区域合作的建议,以推动湄公河次区域的包容发展。这四点建议包括坚持开放合作、突出创新引领、深化融通建设和密切沟通配合。这些建议不仅明确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向,也为实现区域长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李强强调开放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应加快双向开放,促进区域内外经济互联互通。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应携手构建开放型区域经济架构,并致力于打造更具活力的超大市场。李强提到,中国将继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加速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升级协议,为区域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化支持。开放合作有助于各国在全球经济中寻找到共同的增长机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创新方面,李强呼吁各国应加强政策对接,通过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他强调,湄公河区域应加强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并通过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李强还提出,区域国家应积极推动电网建设和升级,深化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光伏产业的合作,拓展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领域。这些举措旨在推动区域内的高质量发展,为湄公河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
李强的第三点建议是深化融通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他指出,湄公河区域应加强公路、铁路、港口等“硬联通”设施的建设,并同步推进政策、法律、标准等“软联通”领域的合作。李强还宣布,中国将面向湄公河五国推出“澜湄签证”,为符合条件的商务人员发放5年多次来华签证,以便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通过提升跨境支付和本币结算的便利性,中国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为区域内的商务往来提供更为便捷的支持,打造更多跨境合作示范区,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最后,李强强调密切沟通和合作。他呼吁湄公河国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与澜湄合作、三河流域机制以及湄公河委员会等多边机构的协同发展。他还提议加强与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以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调动多方资源和力量,李强认为这将有助于推动湄公河国家在区域内实现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和有关机构负责人对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所作的贡献表示高度赞赏。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对于推动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表示,将继续与中国保持战略对接,加强在经贸、农业、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医疗卫生和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推进湄公河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各国领导人强调,只有通过团结协作,保持开放和创新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此次会议还通过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宣言》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2030创新发展战略》等重要文件,为区域合作未来十年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方向和战略框架。
李强的发言以及与会各国的承诺,表明了中国和湄公河国家在全球经济日益不稳定的背景下的紧密合作意愿。这一合作不仅有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也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湄公河国家和中国在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紧密联系,通过深化合作,双方有望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实现共赢,进一步夯实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和成果的达成,标志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李强的四点建议明确了未来合作的方向,并为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此次会议展现了湄公河国家对开放、合作和多边主义的坚定信念。随着区域内合作的深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将继续为地区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