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25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主席会见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菜恩

  • 作家相片: Jx L
    Jx L
  • 7月2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2025年7月24日,第25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联合访问中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强进行高层会谈。这次峰会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在多重国际挑战背景下,中欧选择重启全面对话机制,释放出希望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分歧中寻找共识的信号。


尽管峰会议程被压缩为一天,但双方围绕经贸关系、供应链安全、网络安全、气候合作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磋商,并在机制建设上取得了积极成果。此次会谈也被外界视为在当前中欧关系紧张背景下的重要破冰之举。


首先,经贸关系是此次峰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欧盟方面对中欧贸易持续失衡表达了强烈关切。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对欧出口增长7%,而欧盟对华出口却下降了6%。欧盟认为,这一逆差的扩大反映出中国在市场准入、国家补贴和技术转让等方面存在结构性问题。欧方代表在会谈中要求中国进一步放宽对外资企业的限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减少对新能源产品的政策补贴,以确保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对此,中国方面表示,中国市场始终对欧盟企业保持开放,并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中国领导人指出,中欧经济结构互补、合作基础牢固,在绿色转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中方愿进一步扩大自欧进口,特别是在高端制造、农产品和高科技领域。同时,中方也希望欧盟能够避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继续为中资企业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市场环境。


峰会期间,双方同意重启“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机制”,并建立定期磋商制度,以加强在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数字贸易等领域的政策协调。此外,中方宣布将在未来12个月内增购一批欧洲制造设备及农业产品,以部分回应欧方对于贸易失衡的担忧。


其次,供应链安全成为此次峰会的另一重点议题。欧盟多次表达对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担忧。稀土作为现代高科技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风电设备、半导体与航空技术。由于中国掌握全球近七成稀土出口份额,欧方担心中方的出口限制会进一步加剧对欧盟关键产业链的冲击。


中方回应称,稀土出口管控是出于资源保护和环境可持续性考虑,并非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中方强调,将继续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为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市场提供稳定供应。峰会最终达成一致,双方将建立“中欧关键原材料对话机制”,就稀土、锂、镍等关键矿产的生产、出口、绿色开采和回收利用等问题开展定期技术磋商,并探索在第三国联合开发资源的可能性,以缓解供应链紧张。


在网络安全领域,欧盟提出希望加强与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沟通,特别是在数据安全、跨境数据流动、人工智能伦理等方面建立基本的信任框架。近年来,欧洲多国相继传出政府机构遭受网络攻击的事件,有些甚至被指与中国有关,引发欧方高度警觉。冯德莱恩在会谈中表示,欧中在数字技术和标准制定上的合作需要在相互尊重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前行,欧盟愿就网络攻击响应、加密技术标准、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与中方建立正式沟通渠道。


中方则表示,中国一贯反对并严厉打击网络攻击行为,反对任何未经证实的指责,也呼吁建立多边、包容、公正的全球网络治理体系。双方最终决定设立“中欧网络与数字安全联合工作组”,定期开展政策交流和联合演练,促进互信、共同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除了经贸与安全领域,气候合作成为本次峰会中少有的共识亮点。欧盟和中国都是《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者,双方在碳中和路径、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具有广泛共同利益。习近平在会谈中指出,中欧应当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坚力量,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合作,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伙伴关系。


欧方代表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并建议双方加强在碳市场建设、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规则协调等领域的合作,避免政策摩擦影响绿色转型目标的推进。最终,峰会达成共识,将在2025年底前召开“中欧气候政策对话会议”,进一步协调绿色发展战略。


尽管峰会并未就所有关键议题达成实质性协议,但在机制建设和对话渠道重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中欧双方同意恢复多个对话机制,包括人文交流、经贸磋商、供应链协作与网络安全等,体现出双方在复杂关系背景下维系稳定与合作的意愿。


此次峰会是中欧关系在经历摩擦与低谷之后迈出的重要一步。欧盟希望通过“去风险化”而非“去中国化”的方式调整对华政策,在减少关键领域依赖的同时保持合作。中国则坚持开放姿态,强调不希望世界被人为割裂,更希望与欧盟在多边框架内实现互利共赢。


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仍将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以及中欧双方内政外交考量。然而,此次峰会的举行本身即是稳定信号。只要双方继续保持沟通与合作,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发展模式,中欧关系仍具备从竞争走向协调、从摩擦走向共赢的广阔空间。

留言


Never Miss a Post. Subscribe Now!

Thanks for submitting!

I'm a paragraph. Click here to add your own text and edit me. It's easy.

© 2035 by Kathy Schulders.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 Grey Twitter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