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G7峰会加拿大召开 世界强国共议全球危机

  • 作家相片: Jx L
    Jx L
  • 6月2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卡纳纳斯基斯讯】2025年6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高山度假小镇卡纳纳斯基斯迎来了第51届七国集团(G7)峰会。原本规划中,这场峰会旨在聚焦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转型与全球供应链安全,但在俄乌战争未歇、以色列与伊朗冲突爆发的双重背景下,会议议程被彻底打乱,地缘政治危机成为压倒性主题,也令峰会协调与联合表态面临空前挑战。


欧盟领导人此番在峰会中态度强硬,集中呼吁对俄罗斯加大制裁力度。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表示,G7若要维护国际秩序与对侵略行为的零容忍原则,就必须持续向俄罗斯施加更高经济和外交压力。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在会中支持这一立场,认为当前俄军仍在乌克兰东部展开攻势,若西方国家继续保持“战争疲劳”的姿态,将对乌克兰抗战士气和欧盟安全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打击。


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立场却明显偏离欧盟路线。在会议首日的闭门会谈中,特朗普提出:“我们已为乌克兰做得够多。是时候看看欧洲准备牺牲多少。”他强调美国优先考量国内经济与边境安全,认为应让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承担更多主导责任。此番表态不仅令美欧之间长期累积的战略鸿沟暴露无遗,也使峰会原计划中的联合声明谈判陷入僵局。


与对俄制裁立场分歧鲜明不同,G7国家在中东议题上则展现出罕见的一致性。自6月13日起,以色列对伊朗境内核设施展开多轮空袭,伊朗迅速回击,中东局势骤然紧张。G7领导人随即联合发表声明,支持以色列“自卫权”,并一致谴责伊朗为该地区“恐怖主义与不稳定的根源”。声明中虽未明确呼吁军事介入,但强调伊朗必须立即停止支持代理人武装与核项目扩张,呼吁联合国强化对伊制裁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峰会期间特朗普突然宣布因中东局势需要返回华盛顿处理紧急事务,并提前离席,取消了与包括澳大利亚、乌克兰、加拿大等国领导人原定的双边会谈。其“半途离场”的举动引发各方震动,也进一步削弱了G7成员国在关键议题上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本届峰会首次大规模邀请非G7国家领导人参与,其中包括印度总理莫迪、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韩国总统尹锡悦以及非洲联盟主席等。这些国家在多边议题上的加入,标志着G7正在逐步打破传统“西方俱乐部”的封闭结构,向全球多极化合作靠拢。


印度代表在会中强调南方国家在数字化普惠、绿色融资与粮食安全等议题上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建立“全球关键矿产公平共享机制”;澳大利亚则关注印太地区战略平衡,呼吁G7不要因关注欧洲战线而忽视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与供应链脆弱性。韩国方面提出人工智能与半导体技术领域的标准对接建议,获得德国、日本等国的积极回应。


然而,尽管多方议题展开广泛讨论,峰会最终并未形成统一公报,而是由东道主、加拿大总理卡尼以“主席总结”方式发布声明。这份声明虽涵盖对乌克兰支持、对伊朗谴责及对气候金融机制的若干共识,但未包含新一轮对俄经济制裁的集体承诺,也未提及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任何约束性立场。这在舆论看来,是G7在面临重大地缘政治动荡时协同力不足的直接体现。


分析人士指出,G7峰会如今面对的最大挑战已不再是技术或议题本身,而是如何在内部共识分裂、多极博弈加剧的背景下,维系自身的全球影响力。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姿态,虽然迎合国内政治需要,却也削弱了G7整体对外表态的力度。欧盟试图填补战略空缺,但在经济压力与难民问题叠加下,其行动空间亦有限。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参与正改变传统国际治理格局。印度、非洲联盟等国家不仅希望在全球议程上发出声音,更希望重塑发展融资、科技标准和地缘安全的主导权。这一趋势表明,G7若不及时调整结构与合作方式,或将日益边缘化于更广阔的全球政治与经济版图之外。


综上所述,2025年卡纳纳斯基斯G7峰会在俄乌与中东双重冲突中被迫改写脚本,虽展现部分共识与开放性,但在核心议题上缺乏协调力与执行意志。多极世界下,G7正在经历一场身份与功能的现实考验。未来,这个传统强国集团是否仍能代表全球方向感,将取决于其能否在多边合作与内部团结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Comments


Never Miss a Post. Subscribe Now!

Thanks for submitting!

I'm a paragraph. Click here to add your own text and edit me. It's easy.

© 2035 by Kathy Schulders. 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

  • Grey Twitter Icon
bottom of page